EN 蒙文 俄文 返回旧站
学校新闻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真抓实干求实效 脚踏实地谋发展——“数”读呼院科研这五年

来源:科学技术处  发布时间:2019-01-09  浏览量:

2014——2018年,是呼伦贝尔学院转型发展的五年,也是学校科研工作取得快速发展的五年。面对科研底子薄,成果少的差距,呼院人直面困难,脚踏实地,发奋努力。围绕建设成为区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国际有一定声誉,地区和民族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确立科研强校战略,持续引领科研工作发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水平全面提高。

谋篇布局,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五年来,学校狠抓科研工作,从顶层设计入手,召开“第三届科技大会”,编制了“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文件,确定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举行第三届科技工作会议)

2014——2018年,科研项目数量增多、质量提升,科研经费由2009-2013年的近600万元上升到近4000万元,2016年、2017年、2018年年均经费连续超过1000万元,实现跨越式提升。

科研项目类别实现新突破,由以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西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呼伦贝尔市科技局一般项目等单一的项目类别,增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民委一般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一般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计划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科技创新引导项目和横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民委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内蒙古社科院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等近30类项目。其中,《呼伦湖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及分析数据库》项目实现了首次以合作单位形式参与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

科研成果显著。论文数由1900余篇增加到2200余篇,著作教材由73部增加到106部,专利、著作权、新品种由11项增加到136项,其中2014年获得一项新品种,实现新品种0的突破。2018年批准校级科研项目138项、博士基金项目50项,资助总经费超300万元,首次设立科研反哺教学项目和博士基金项目,资助经费达历史新高。

人才评选实现0突破,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英才”B类4人,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库9人。

创新发展,打造高水平科研新平台

五年来,为提升学校科研水平,集中精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一批高层次科研团队,培育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五大新突破:

(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揭匾仪式)

——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项目“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草甸草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和“矿山压力重点实验室”;

——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转型创新发展实践与研究团队”;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学校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办签约合作、与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建立合作。

依靠这些科研平台,引领和辐射我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服务地方能力进一步提高。

围绕中心,服务地方取得新成效

学校转型发展确立了“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五年来,学校发挥科研优势,大力推进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联系呼伦贝尔市科技局、科协、旅游局等部门商讨交流服务共建事宜,深入蒙草抗旱、鄂温克旗科兴马业、奥群羊繁育基地、辉河自然保护区等地考察,探索服务地方思路和科研合作途径。起草了服务地方发展规划,致力于呼伦贝尔地方生态保护、生态产业链的开发研究。

(我校金晓明研究组的“治理沙化草地牧草新品种培育、配套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获2017-2018年度“中国草业科技奖三等奖”)

与呼伦贝尔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合作开展沙地治理牧草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发及应用,在呼伦贝尔沙地治理中进行大面积推广,取得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此成果获“中国草业科技奖三等奖”,实现了我校自然科学省部级奖零的突破。

鄂温克短尾羊品种培育及开发应用项目与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边研究边推广,目前,已经培育出改良配套系基础母羊2000多只,经生产性试验,配套系繁殖率已提高了40%,产肉性能提高20%以上,对当地的肉羊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办签约合作的基础上,申报了鄂伦春自治旗“全国十佳文化旅游名县”,规划和参与了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蒙兀室韦文化园、《蒙古秘史》文化公园、草原丝路—一带一路中的蒙元文化、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乌力楞民俗村”和毕拉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

几年来,学校科研工作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的初心,立足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的能力,科研服务地方成效初显。

突出特色,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体系

五年来,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服务地方的原则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了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

编写了“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邀请区内外著名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指导我校学科建设工作,使学科建设工作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学校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指导学科建设工作)

全校范围内遴选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推进学科队伍建设。我校三位教授被聘为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导师,一名教师入站学习。

扎实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在组建民族学一级学科团队及申硕工作基础上,凝练学科方向、加大整合力度,围绕学校学科建设特色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遴选了民族学和教育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翻译、农学、应用经济学和旅游管理4个特色学科,采矿工程和环境科学2个培育学科,明确了学科建设目标,为突破学科点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坚持特色立校,立足呼伦贝尔,凝练学科特色,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制度保障,坚持以目标管理为导向

五年来,加强学术风气建设,净化学术生态。科研学术会议、讲座在数量、质量上也有明显提升,校级学术讲座由362场增加到600余场,校外学术讲座由25场增加到153场;学术会议实现0突破,2014-2018年共召开学术会议31场,包括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蒙古族源与蒙古秘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第五届现代中国俄语国际科学实践研讨会”、“第六届现代中国俄语国际科学实践研讨会”;国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北方民族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北疆论坛2017•全域旅游分论坛”、“第三届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讨会”、“元朝帝陵综合研究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乡村振兴与部落重建’学术会议”等会议,规模层次都高于以往的同类会议。

(学校举行第一届蒙古族源与蒙古秘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坚持用好的制度保障好的成果,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更加规范有序。建立起一套以提升科研质量与科研能力为目标的科研制度,如《呼伦贝尔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呼伦贝尔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实现优化校内科研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和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我校科研创新能力和区内、国内影响力。同时,为配合学校科研目标管理工作的实施,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出台《呼伦贝尔学院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呼伦贝尔学院科学技术奖励暂行办法》,学校对每位教师及二级学院进行科研工作量考核,科研工作量纳入年终绩效;评选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科学技术奖。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迈向新征程

过去的五年间,我校科学定位,谋篇布局,拓宽了科研发展的版图,显著提升了学校科研创新综合实力。下一个五年,站在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将以科研创新为驱动,力推学校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全区乃至全国同类大学前列的目标奋进。围绕学校这一总体目标,科研工作必须要有先行和走在前列的担当。为此,我们将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的综合竞争力,基本形成特色明显、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零的突破。

二是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若干综合竞争力强的学术团队,促进学校科研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学校现有科研机构,更高效地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服务社会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完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四是推进协同创新,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设立协同创新中心,搭建社会服务重点平台,引进和培育领军人物,积极推动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力量开展实质性合作,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